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少妇荡乳情欲办公室456视频,国产成人无码网站,国产精品人成A片一区二区

郵件系統(tǒng):
用戶名: 密碼: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頁 》地方法學會 》綜合報道
李清林副會長出席第七屆“東北法治論壇”的情況報告

時間:2012-09-04   來源:會員部  責任編輯:

  2012年8月12日至13日,李清林副會長及會員部梁毅主任一行參加了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舉行的第七屆“東北法治論壇”。李清林副會長在開幕式上發(fā)表講話,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 論壇概況

  在伊春“全國省級法學會會長研討班”順利結束后,黑龍江省法學會隨即在齊齊哈爾市承辦了第七屆“東北法治論壇”。黑龍江省委、省委政法委對本屆論壇高度重視,省委副書記、省委政法委書記杜家毫同志在論壇籌備期間專門聽取了省法學會的匯報,提出了辦好論壇的指導意見。

  開幕式上,黑龍江省委副秘書長高巖受杜家毫同志委托代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致辭。李清林副會長代表中國法學會對論壇的召開表示了熱烈祝賀。他指出,本屆論壇以“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化解社會矛盾、構建社會和諧”為主題,契合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需要。法學會作為黨領導的人民團體、群眾團體和學術團體,是加強與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力量。各級法學會要積極主動地組織引領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圍繞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這一主題,緊密結合本地實際,著力加強對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務和管理、公共安全體系、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管理、信息網絡管理、促進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問題開展研究,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加強與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過程,也是繁榮法學研究、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的過程。在實踐中,我國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希望大家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職責,進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和工作緊迫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開拓創(chuàng)新,為法學研究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為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振興,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法委、法學會的主要領導,法學教育、科研的專家學者,立法、司法、行政執(zhí)法等部門的領導和法律服務工作者人120余人參加了論壇。10名獲獎論文作者作了專題發(fā)言。論壇共收到論文700余篇,按照優(yōu)中選優(yōu)的標準,經評審委員會嚴格審查、認真評選,共評選獲獎論文83篇,其中一等獎論文9篇,二等獎論文17篇,三等獎論文57篇。優(yōu)秀論文集已在論壇召開前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正式發(fā)行。

  閉幕式上,黑龍江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姜瑪俐代表本屆論壇組委會作了總結并與內蒙古自治區(qū)法學會舉行了下屆論壇的交接。

  二、論壇主要內容

  (一)當前社會管理某些問題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人民內部矛盾多樣多發(fā)、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公共安全事故頻發(fā)等,其引發(fā)的原因為:

  1.經濟利益失衡引發(fā)多樣性社會矛盾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韓起祥將上述問題的主要誘因歸結為四個方面:(1)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2)經濟利益的失衡。(3)信仰道德的缺失。(4)不良情緒的積累。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光宇針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即食品安全指出:食品安全問題突發(f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1)人治的監(jiān)管方式;(2)激勵機制的缺失。

  包頭市中級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趙曉麗整理分析了48份司法建議,認為多數司法建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建設性,分析問題與改進措施有事實和法律依據。但也有一些司法建議內容過于簡單,如某基層法院給某中學的司法建議:“這類案件的發(fā)生,說明你校在管理中存在不足之處,望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避免學生再犯罪”,像這樣的司法建議由于針對性不強,措施不明確,提出后難有實效。而反饋意見又過于簡單,內容大致為“你院司法建議已收到,我單位將盡快研究,采取措施落實。”這種狀況急待改變。

  2.社會群體利益訴求機制缺失導致訴求方式過激

  沈陽市法學會聯合調研組《關于沈陽市完善社會群體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建設問題研究》歸納了當前社會群體利益訴求表達的現狀:訴求渠道單一、主體復雜、內容多元、方式過激。社會群體利益訴求矛盾的成因主要有四個方面:(1)有些政府部門對社會群體利益訴求矛盾理性認識不足。(2)群體利益訴求主體表達能力不足。(3)公共政策設計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欠缺。(4)群體利益訴求表達制度和機制不完備。加強制度設計并建立嚴密的監(jiān)督體系是當務之急。決策機關要利用多種形式和渠道吸納民意,使政府部門的決策能充分反映群眾愿望。

  (二)司法創(chuàng)新要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

  法院調解是化解社會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論壇對法院調解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建議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總結介紹了有益的嘗試和經驗。

  1.目前長春市法院正在施行的“N+1”的矛盾糾紛聯調機制主要依托矛盾糾紛調處工作中心,通過整合綜治、司法、民政、公安、信訪、紀檢、人民調解組織等調解力量,使多種調解在同一平臺上發(fā)揮互動作用。對于受理和移送的糾紛,努力做到件件有結果。對疑難的跨區(qū)域跨行業(yè)糾紛及可能引發(fā)越級上訪、“民轉刑”和群體性事件的重大糾紛實行掛牌督辦,由黨政主要領導承辦,各部門協調配合,全力組織化解。具體做法,一是建立領導牽頭的工作中心,成立以區(qū)委常委、常務副區(qū)長和政法委書記為主任,綜治、信訪主要領導為常務副主任,公、檢、法、司、土地、勞動、林業(yè)等42個職能部門為成員的綜治維穩(wěn)工作中心。涉穩(wěn)重點單位分別派專人進駐工作大廳,由綜治維穩(wěn)工作中心統(tǒng)一受理糾紛。二是建立層級式的工作站或工作組,各鄉(xiāng)鎮(zhèn)(街)、村也成立綜治維穩(wěn)工作中心和綜治維穩(wěn)工作站,各屯成立綜治維穩(wěn)工作小組,聘任專職協管員。截至2010年4月,雙陽區(qū)共聘任1055名協管員。三是設置自下而上的矛盾調處程序,當屯組(社區(qū))發(fā)生矛盾糾紛時,逐步化解于綜治協管員調解、村(社區(qū))工作站調解、鄉(xiāng)鎮(zhèn)工作中心調解和區(qū)綜治維穩(wěn)中心調解。

  2.吉林市昌邑區(qū)法院多元調解具有特色的新舉措主要有兩項:第一是在立案窗口作三次分流,首先設立訴前接待窗口,通過立案法官的釋明、指導、勸解,直接使部分糾紛得到化解;第二設立訴前接待和立案窗口,通過訴訟成本、舉證和程序等告知、引導當事人進入法院附設的多元調解大廳調解;第三設立立案窗口,對經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的民商事案件,根據具體情況分流,將適用簡易程序的民商事案件分流到立案庭的速審組。第二項舉措是在法院立案大廳對面,附設多元調解大廳,設有人民調解室、退休法官調解室、法律志愿者調解室和行業(yè)專家調解室、遠程調解室等7個調解室,由法院委托人民調解員、退休法官、法律志愿者和專家調解員等非審判人員做調解主體,對前來法院擬提起訴訟的部分糾紛,由立案窗口根據糾紛類型和性質,合理分流到調解室進行調解。昌邑區(qū)法院的調解取得了顯著成效。如2008年附設多元調解室受理糾紛1081件,調解成功774件,調解成功率71.6%。2009年受理糾紛1082件,調解成功867件,調解成功率80.1%。這些數據均高于全國和該院民事案件調撤率不到60%的水平。

  (三)促進構建和諧社會法律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法律文化是本次“論壇”的重點之一,專家學者對構建和諧社會法律文化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1.法治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

  吉林省司法廳李曉英提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人們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對法律價值的解讀而形成的認識模式,是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價值選擇與行為方式,是法治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其核心精神應當包括公平、正義、誠信、守法、理性、和諧等法治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呂巖峰指出:理念本身即屬于文化的范疇,而且是文化的基本元素,甚至是文化之源。如探索并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審判理念是建設行政審判文化的基點。在行政審判工作中必須樹立“官民和諧”的理念。

  2.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

  內蒙古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包桂榮提出:盡管2012年文化部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出臺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但是在理論上生產性保護的理念與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以及文化產業(yè)存在著悖論,在實踐中生產性方式保護與生產性方式開發(fā)也存在著混淆和理解上的差異。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生存與發(fā)展規(guī)律上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不能作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目標和導向。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具有上述物質生產的特性及文化產業(yè)的特性,可以生產、再生產、流通、銷售等,但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用來產業(yè)化。我們所提倡的生產性保護,是針對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技藝和部分傳統(tǒng)醫(y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提出的一種有效的分類保護方式,旨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當代社會的互動融合,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具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也就是說,生產性保護并不等于產業(yè)化,不等于生產性開發(fā),要盡快將其歸入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規(guī)范之中,避免受到生產商品化沖擊后,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流失的嚴重后果。

  特此報告。

  會員部

  2012年8月29日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